
? 獨特建筑形式打造圍合的學校庭院,提供激發體腦全面發展的學習環境。 ? 跑道的設計,提供更多室外活動空間,將教育與身體健康融入校園設計中。 ? 靈巧的建筑設計及建筑朝向,提供自然的通風和采光,設置走廊、外窗及遮陽系統,減少夏季陽光直射的能量。 ? 簡單的室內設計優化室內聲環境,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。
西交利物浦大學南校區位于中國-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,獨墅湖高教區,文景路南側,雪堂街西側。建筑師希望利物浦大學的體育教學和健身設施能與周圍環境相融合。因此,采用色彩豐富材料作飾面,應用有趣的健康設施去點亮激活整個校區。
項目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,七瑤路南側、外莊路北側,西臨石婆路,東側為規劃道路。設計針對當下教育建筑創作方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,革新教學模式,提出教學綜合體、全科教室等設計理念,結合四葉草的整體設計概念,對細部構造以及施工進行細致、卓有成效的實踐。
以“延續與整合”的設計理念貫穿始終。設計延續原校園的規劃布局,在空間尺度、交通流線、造型等方面做到三期規劃的整體統一,形成優化整合的功能分區和高效安全的交通流線,強調綜合教學樓的主入口地位,展現符合學校氣質的時代建筑形象。
方案以“散落的積木”為設計概念,將孩子們的教室如積木般撒在三角形基地上,通過活躍的交通空間將松散的秩序連接起來。靈活自由的組合方式,適應不規則地形,高低錯落的積木式拼搭,為孩子們提供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空間。
本案基地條件較特殊,一條規劃中的次要道路將基地切成東西兩地塊。東部基地毗鄰定向河,定向河路為封閉式高速通道,無法直接與項目聯通并切斷了與相鄰東地塊的連接,使其進入基地的人流主要集中在主干道廣西埂大街。因此,靠近主干道廣西埂大街的西地塊無疑公共屬性更加突出,定義為教學區;東側地塊相對私密,有定向河相依,定義為學校的生活運動區域。
南師附中IB國際部是既有建筑改造更新項目。緣起于汶川地震以后,所有中學校舍必須提高抗震等級而進行的結構加固。由于原有校舍建設年代較早,原有教學樓的功能布置以及使用空間已無法滿足新的使用要求,所以以結構加固為契機,對建筑的功能布局、內外裝飾進行全方位的改造。